数据改变教育,教育推动发展。在这里,我们对话高校管理者、大学教师,探寻教育背后的思考,与您分享高教管理经验和实践案例。这是麦可思研究2025年高校就业工作专栏的第2篇文章,来自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业服务中心于仁昌主任的分享——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特别提到“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创新监测评价体系”。同时《意见》还指出,“将优化培养供给体系置于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首位”,“经过3至5年持续努力,基本建立覆盖全员、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服务体系,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坚实保障”。在今后十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就业工作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全国高校共享就业工作优秀组织单位、全国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就业工作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和有益尝试。该校始终将毕业生就业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积极探索构建了“全员参与、全程服务、全方位保障”的就业服务体系。与此同时,业已构建多年的“数据采集—动态跟踪—质量评估”“三位一体”的监测体系,也为就业工作,乃至招生和人才培养工作改进提供了有力保障。近期,麦可思研究(下文简称“麦”)特邀该校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业服务中心主任于仁昌,围绕“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就业监测评价体系”“招—培—就联动机制”等方面作了详细分享。
关键词: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麦:4月8日发布的《意见》提到“强化就业指导体系”。据了解,学校搭建了较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此前还就此在全省的就业工作大会上做过分享。可否请您详细介绍下学校的就业服务体系?
于仁昌: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是落实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环节。学校当前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招聘双选会、对接招聘平台、开展就业视频宣讲等多种方式进行就业服务,同时以倡议书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帮助毕业生科学研判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我校就业服务体系以“三全”(全员参与、全程服务、全方位保障)为核心,形成了“校—院—班”三级联动机制——
校级层面: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校就业资源、制定年度目标和政策保障;就业服务中心专职团队聚焦岗位拓展、渠道建设、质量监测等核心职能。
院系层面:各二级学院院长为第一责任人,配备专职就业辅导员,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校企对接、专场招聘、精准推荐等工作。
班级层面: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推进,通过“一对一”生涯咨询、简历指导、模拟面试等实现个性化帮扶。
在此联动机制下,各层面的分工也十分明确。比如,就业服务中心牵头组织校级双选会,学院负责行业专场招聘,教师团队则定向推荐毕业生进入合作企业。通过校级、院系、班级的三级联动机制,以及各层面的通力协作,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质量落实。
麦:《意见》提到,“完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标准,推动高校将其列为必修课”,贵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是怎样的?有什么经验和建设思路可以分享吗?
于仁昌:我校已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必修+选修”的课程设置模式。
必修课方面,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32学时课程,涵盖自我认知、职业规划、求职技巧等内容,采用“理论讲授+情景模拟+企业导师工作坊”的混合式方式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发了“校园创业孵化”“校友导师计划”等选修模块,在这些课程中我们将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分享职场经验。
基于多年的课程建设实践,我校的经验是课程设计需紧扣区域产业需求,针对性进行课程设计。例如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针对沧州作为河北跨境电商产业基地的布局,增设了“跨境电商”岗位认知课程,以助力学生精准就业。
关键词:就业监测评价体系
麦:学校的就业监测评价体系是怎样的?
于仁昌:我校构建了“数据采集—动态跟踪—质量评估”“三位一体”的监测体系,其中——
数据采集:依托教育部就业管理系统、校级就业数据库及第三方调研工具,实时追踪毕业生就业去向、薪资水平、岗位适配度等核心指标。
动态跟踪:对离校毕业生进行5年职业发展追踪,重点关注其晋升路径、行业稳定性等长期数据。
质量评估:采用“高校自评+第三方评估+企业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开。
可以说,就业监测数据已成为我校优化就业工作的“指挥棒”。例如,在专业设置调整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近三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基于此我校增设“早期教育”“托育服务”等新兴方向课程,使其对口就业率在2023年回升至82%。又如,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显示出毕业去向落实率、专业对口率较低的情况,我校及时缩减了该专业的招生规模。
同时,就业监测数据也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如用人单位反馈显示,部分毕业生缺乏新媒体运营技能,学校迅速反应,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嵌入“融媒体实训”模块,以使人才培养适应幼儿园的岗位新需求。后续的毕业生反馈数据也显示,此举促使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起薪提升了15%,这也是对我们人才培养成效的积极反馈。
关键词:招-培-就联动机制
麦:《教育部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到“加强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学校是否建立了相关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于仁昌:我校已建立“招生—培养—就业”闭环联动机制。其中,因为就业服务中心负责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分享数据更为便捷,因此由本中心与教务、院系等部门定期共享专业报考热度、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数据,为人才培养和专业调整提供依据。
基于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反馈,学校在不断地动态优化和调整招生、人才培养等工作。
招生工作方面,如2022年的就业数据显示,我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就业竞争力突出,学校于次年扩大了招生规模。
毕业生反馈同时也是改进人才培养的关键抓手。具体体现在——
精准回应诉求,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例如,小学教育专业部分毕业生反馈,在校期间“班级管理实践不足”,进入工作岗位后在班级日常管理、学生纪律维护、家校沟通协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小学教育系据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了“班主任实务”实训课程。
为确保课程内容紧密贴合一线实际,该系还积极邀请了小学资深班主任、教导主任等一线教师参与课程设计。这一改革成效显著,后续跟踪数据显示,参与新课程学习的学生在入职小学后,岗位适应周期较以往缩短了40%。他们能够更快地融入班主任角色,有条不紊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顺应就业形势,创新实习就业联动模式
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我校敏锐洞察就业市场变化,果断将毕业生就业工作重心前移,将强化毕业生实习工作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突破口,探索出一套以实习稳岗、实习促就业的创新模式。
学校加强了与各类企业的深度合作,并拓宽实习基地网络,为学生争取到了更多优质实习岗位。在学生实习期间,安排专业教师定期跟进,与实习单位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确保学生的实习质量。实习结束后,学校则会趁热打铁,与企业联合举办双选会。
在双选会上,企业基于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有了直观深入的了解,能够更精准地选拔人才;学生也通过实习,提前熟悉了企业的工作环境与岗位要求,明确了自身职业发展方向,在双选会中可更精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成功率,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实现了学校、企业与学生的三方共赢。
深入推动协同育人,进行订单式培养
与此同时,学校在深入推进协同育人,打通了培养、就业的关键环节。具体的方式是与企业共建“订单班”,如与计算机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育人,学校负责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企业则负责学生的就业,让学生实现了“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
声明:麦可思研究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8602824882),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回复“月收入”,可获取2023届本科、高职月收入TOP30专业名单。
☞回复“本科就业满意度”或“高职就业满意度”,分别获取2023届本科或高职就业满意度较高专业TOP30名单。